六部门加强网络直播基础管理,“网络暴力”能否成为过去式?
来源:游戏智库 发布时间: 2018-08-22 10:32:58
文/毅然
游戏智库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都习惯于在隐蔽的网络环境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宣泄愤懑的情绪,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网络暴力的阴影之下,那些更依赖互联网存活的行业便成为了遭受网络暴力的重灾区,其中,以娱乐圈和直播行业尤甚,很多明星和主播都曾在网络暴力的重压之下产生过崩溃的情绪。不过,扫黄打非办公室发布的一则通知可能将网络暴力变为过去式。
2018年8月20日,全国“扫黄打非”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加大网络直播的监管。其中有一条值得注意,那就是《通知》中要求应尽快落实用户实名制度,加强网络主播管理,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健全完善直播内容监看、审查制度和违法有害内容处置措施。可以看出,这一通知开始将用户的监管考虑其中。
直播行业的乱象由来已久,这也不是相关部分首次出台直播行业相关的通知了。从2016年网络直播兴起开始,国家就陆续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等一些系列规章制度,希望能够对当时尚处在混沌中的直播行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随着监管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正趋于完善:如所有主播必须实名认证;网络直播房间必须标识水印;内容存储时间不少于15天备查;对于播出涉政、涉枪、涉毒、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情节严重的将列入黑名单;审核人员对平台上的直播内容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等都在促进着直播行业的规范化。从以上条例可以看出,上级对于直播行业主要的监管,均主要集中在行业和主播上。
而此次《通知》的出台,除了继续加强对行业和主播的规范化管理,也加入一些对网络用户的监管条例,即“落实用户实名制度”这一点要求。
不过,本次《通知》的重点,依旧是加强对直播行业和主播的管理。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也可以得知,《通知》推出的意义,在于首次明确了行业监管中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用商店等的各自责任,推动互联网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同时,《通知》也突出了对网络直播行业的基础管理,细化了直播行业相关规定的执行标准,对直播行业的监管机制进行了完善。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直播的确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同时,本次《通知》将“用户实名制”加入条例,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两方面抓起,是进一步完善直播行业管理的一次体现。事实上,主播行业和游戏行业一样,用户同样是需要得到如“实名制”的规范化管理的。毕竟,直播不同于传统视频节目的地方,在于其即时性、广泛性和交互性,当观众以弹幕形式发布了不正当甚至是违法言论之时,由于其即时性的特性,很难得到主播或是监管部门的及时管理;在广泛性和交互性的推动下,负面言论还会得到快速且广泛的传播。加快落实直播观众的“实名制度”,能较好地规范化直播节目中的弹幕等互动内容。
其次,在直播的观众中,有很多人是未经社会历练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很多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卢本伟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当某些有预谋的主播或是观众在传播不良风气的时候,观众很有可能成为其传播者和支持者,且当观众被主播的某些言论所带动,就会成为助长不正之风的导火索。最后,由于互联网的隐秘性,观众发表言论的成本太低,而这也是直播行业环境恶劣的原因之一。所以从直播行业的角度来看落,实用户实名制、完善对于直播观众的监管其实和完善主播的监管同样重要。
国内直播行业仍处在发展过程中,相应规章制度的出台还需要结合实际,如果强硬且强制的实行一刀切,很可能对直播脆弱的行业生态进行破坏,且相比对于主播的监督,观众的监管则更加困难。所以在这方面,各大部门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赞扬的。进一步加强对传播主体的管理,同时从用户“实名制”入手,能够逐渐改善直播行业,净化直播环境。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即可获得游戏智库每日精彩内容推送,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取游戏行业新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