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梦幻西游》手游,聚焦国宝守护与文化传承

来源:游戏智库 发布时间: 2019-06-27 21:46:19

近年来,国潮之风悄然盛行,从故宫上新到汉服流行,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现代年轻人的追捧和认同。一方面这得益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另一方面,很多新兴的传播载体也发挥了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


近日,《梦幻西游》手游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的壁画修复和国宝守护的创新合作,得到了央视四套《中国新闻》和央视十三套《新闻直播间》的相继报道。登上过《国家宝藏》的“阙楼仪仗图”等国宝相继进入游戏,博物馆中的文化经典符号变得可触、可感、可体验。游戏作为第九艺术,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lob.png


戏承文化,内润无声,游戏接力“国宝守护”


作为唐代壁画作品的代表,1971年出土的阙楼仪仗图本身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而游戏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和价值载体。同时,游戏自身独特的交互性、沉浸感,更是可以让一些“传统符号”跃动起来,用户可以借助一些巧妙设计的玩法,真正感受到文物的鲜活,从被动地听讲解,变为主动地挖掘。


以《梦幻西游》手游的“寻踪觅迹修壁画”活动为例,玩家需要通过连续十三天的任务,来拜访民间高人,修复国宝壁画。玩家在游戏中修复壁画的同时,其实也完成了对一件文物的全面认知过程,更可以从各种琐碎细节去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


blob.png


同时,文物在现实中的修复团队也被做成NPC,植入游戏世界,为玩家传递“保护文物”的概念,游戏也向这些国宝守护者表达了致敬之意。


blob.png


据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等18件文物,还将在《梦幻西游》手游里展示,玩家可以在游戏玩法中了解到这些国宝背后的人文历史、制作工艺。


不难看出,从游戏内入手,和传统文化做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现代社会与虚幻游戏世界的“跨界沟通”,也缓冲了从厚重历史文化到现代流行文化之间的过渡。


blob.png


外延扩展,声情并茂,携手演绎“梦回唐朝”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丰富,而通过游戏这一数字化载体,国宝守护和文化传承可以打破时空与地域的次元壁。这其实也说明了双方进行深度合作的契机——对于始终坚持开拓游戏多元价值的《梦幻西游》手游而言,这其实是其“用游戏传承华夏风雅”思路的一种延续。而对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合作代表了他们对游戏这种创新载体的肯定,同时寄托了传统瑰宝与现代表现形式可以碰撞出耀眼火花的美好愿景。


这种碰撞,早已不局限于游戏产品本身,而是不断向外延拓展,综合利用到历史文物的故事性和游戏IP的号召力,打透不同的圈层,进一步扩大了传承面。


图片5.jpg


比如在喜马拉雅上线的《国宝之灵》有声剧,就是一种颇具想象力的融合形式。《梦幻西游》手游中的18个主角将作为国宝守护人,与其守护的国宝进行对话,娓娓讲述每一件国宝背后的典故,从而普及古代工艺、军事、政务等文化领域的知识。让泛游戏用户以一种更为声情并茂的方式,进入现实与历史交织的瑰丽世界。


图片6.jpg


蕴椟古今,博物多闻,让游戏“不止于游戏”


如何在一个绝大多数用户开始习惯快速阅读少量关键信息的时代,让更多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自愿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梦湖西游》手游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应该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游戏恰好是最易于被年轻一代接受的内容载体,相比通过书本、报纸,游戏更符合现代用户“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而这些年轻用户对博物馆而言,也非常具有宣传价值。


而对《梦幻西游》手游本身来说,除了协助文物保护单位提高文物价值之外。和博物馆的合作,让国宝们进入游戏,也帮助它完成了自身从“娱乐工具”向更广阔的“信息传递载体”层面的跃升。


这种努力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通过注入文化元素,将游戏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的“新玩法”,将深远地拓宽游戏自身的价值维度,进而令游戏超越游戏原本的“娱乐”功能本身,更进一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载体。正所谓“蕴椟古今,博物多闻”,这其实才是游戏应该最终实现的文化合作初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即可获得游戏智库每日精彩内容推送,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取游戏行业新鲜资讯。

APP 下载

扫描二维码
下载iOS或安卓APP
返回顶部